牛人 |
|
等級:論壇騎士(三級) |
積分:6960分 |
注冊:2006-8-14 |
發(fā)貼:2182(1209主題貼) |
登錄:3721 |
|
|
信仰概論——方法論 |
信仰有別于迷信. 這區(qū)別在哪里?
信仰是經(jīng)過深思熟慮以后的選擇, 而迷信只是簡單尋求精神寄托. 信仰是窮盡理性以后的感性延伸, 而迷信只是繞開理性而妄從感性的驅(qū)使. 這二者有著天地之差別. 其實人總是有信仰的, 只不過自己并不一定意識到. 人認識規(guī)律的秩序大多情況下是這樣的:先是外界事物(自然知識), 然后是人際關(guān)系, 最后才是自己. 所以很多人對自己所信仰的東西卻不一定了解.
信仰又有別于宗教. 這區(qū)別在哪里?
宗教一定是建立在某種信仰的基礎(chǔ)上,有此產(chǎn)生其他規(guī)范,儀式,而單單的信仰不一定要附加在宗教之中,它可以只是一種精神生活.它可能是某種自由精神,某種自律,某種獨立人格,等等.宗教規(guī)范儀式比信仰本身更具有時域極限性.
信仰是理性走到盡頭時與感性的結(jié). 在理性沒有走到盡頭的時候, 是不會從感性上做抉擇. 所以很理性的人, 特別是知識分子, 極難接受宗教信仰, 特別是有神論的宗教信仰. 中國文化傳統(tǒng)中的儒家理學,甚至道家, 都強調(diào)理性思考, 盡量去掉情感在人的思想體系中的干擾. 這基于人可以通過理性自我完善,自我超越的假設(shè). 只有當一個人承認了理性的有限性時, 承認了感性應(yīng)該占有的位置是, 信仰才有成長的土壤.
當理性走到盡頭時,人做怎樣的選擇其實沒有對錯之分,只有好壞之分. 他的選擇, 取絕于他對自身的認識程度, 歷史文化, 家庭背景,感情訴求, 對所關(guān)心的人生重大課題的選擇, 等等.
不過,有的人就永遠到這個地步為止,不愿做任何選擇. 他要的是一種自由, 精神上不愿受到任何限制. 這是一個體驗的問題. 他寧愿選擇體驗的廣度,而放棄體驗的深度. 這兩者往往不可得兼.他精神方面的探求, 僅是窮盡理性思考則為止,不愿踏入任何信仰或者宗教的門檻. 這種保持理性的絕對自由,在一生中能保持多久? 這種絕對的理性主義者說到底是不承認理性的有限性, 人可以自我完善. 他又是幸福快樂的嗎?至少他會miss掉跨入某個信仰或者宗教的門檻帶來的深度精神-理性加感性的綜合體驗.
有的人覺得沒有信某個宗教的必要.生活的好好的,為什么需要"精神寄托"? 這個也沒什么不對.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光譜(spiritual spectrum). 也許他就滿足與某個層次. 人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(quán)利,即使你認為別人的生活方式不好. 沒有對與不對的生活方式, 只有好與不好的生活方式. 選擇某個宗教信仰與其說是一種"精神寄托”, 不如說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. 因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首先要共處,互相理解. 宗教信仰的最終力量,只能是表現(xiàn)在這種好的生活方式被人認同,被人接受, 而非勸說, 更不可能強加于人.
前面說過, 信仰不僅是理性的東西, 所以情與理同樣的重要.如果是好的, 是對的, 它被接受是自然而然的. 一個好的生活方式使人認識更多的道理,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體驗,有更和諧的人際關(guān)系,自然會被接受.它是生活出來的,而不是爭論出來的.一個人覺得沒有必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,很大可能是因為他沒有看到更好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.
我們看過太多的真理權(quán)威. 人若以掌握真理自居, 把自己當成權(quán)威, 便是把自己當成神, 成為矛盾或者誤解的開端. 即使從他口中將出來的是正確的話, 可是沒謙卑的心, 他的話卻不一定被接受, 并且, 以后被傳道的人有了抵觸情緒, 接受就更困難. 可見真理權(quán)威是可怕的態(tài)度.
但是如果人想明白了, 愿意跨過信仰或者宗教的門檻的時候,他有會選哪一個呢? 前面說過,取決于歷史文化, 家庭背景,感情訴求, 對所關(guān)心的人生重大課題的選擇, 等等.譬如, 如果他認為愛,人與人之間的誠信,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,他極可能選擇基督教. 而如果他非常反感神秘色彩的東西,可能會接受無神論宗教.
一旦人跨過信仰或者宗教的門檻,他就有了全新的體驗,如果這種信仰是正確的最符合他的,他就不會走回頭路. 如果這種信仰是不正確的或者不符合他的,他完全可以退出來. 就象買一樣東西,如果好你不會退貨. 但是你不去試,有怎能知道呢? 就象一個桃子, 你不去嘗嘗,怎能知道它不是甜的呢? 遠志明曾經(jīng)講過很好的比喻: 鳥 要飛翔需要空氣,空氣總是存在的,雖然看不見.鳥怎么相信空氣的存在?它剛剛開始的時候需要的是信心,去試試張開翅膀.如果不憑信心去試試張開翅膀,鳥可能永遠不會飛.人在成長與學習中何曾不是如此?
這恐怕是信仰的唯一方法論
|
|